
发布时间:2025-02-15 07:25:36 作者:佚名 点击量:
我国的英语教育始于十九世纪中。虽然十九世纪初中国沿海城市已经有外国传教士在讲授英语,但是,中国正规的外语教学始于1862年建立的京师同文馆,而英语则是同文馆设立的第一个专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教育部于1998年下发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广大外语教育工作者尽心尽力,不倦地探索专业外语教学的规律,寻求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编写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专业教材,为我国的外交、经贸、金融、文化、教育、新闻、科技、军事等部门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外语专业人才,为我国的对外交往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1]
一、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现状
1. 改革开放以来,“外语热”长盛不衰
伴随着社会上的“外语热”,外语教学得到了各级教学机构越来越多的重视;在校的学生,特别是高校的学生,在外语课上投入了越来越多的精力,还有不少学生热衷于参加社会上的外语证书考试。
然而,“外语热”也引发了我国媒体上的一些批评,认为学生在外语课上投入的精力过多,甚至有人认为“外语热”削弱了国学的地位,提出“中国人为什么要学习外语”?
对于中国人是否应该学习外语的争论我们其实根本不用理睬,因为这类倒退的提法只是极少数人的一种偏见。相反,我们一定要坚持外语教学的改革,因为在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的今天,外语教学的重要性正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学生对于外语学习的浓厚兴趣恰恰反映了他们对于国际前沿科学技术的渴望,是应该得到鼓励的一种可贵的积极性。其实,高等学校学生对于外语学习的浓厚兴趣,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高校部分学科的教学内容、所用教材陈旧,跟不上科学技术进步的节奏,也满足不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2.“外语热”的最新表现
外语学习的“低龄化”和“普及化”是当前“外语热”的两个最新表现。在一些沿海地带和经济发达地区,不仅小学开设了英语课,许多幼儿园也打出了双语教学的牌子。究竟什么年龄段开始学习英语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最为有利,是一个需要教育专家和家长们共同来探讨的问题,但是,我们谁也无法否认这样一个现实,即当今社会上的许多人也对外语学习倾注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在安排继续教育或短期“充电”时,外语总是他们的首选,可能是从当前从事的工作出发的,也可能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便有机会时转而从事其他工作。外语学习的“普及化”带动了社会力量办学,造成了一种全民学外语的假象。
3.高校英语专业的现状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教学多年来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始终占有一种主导地位,起着一种“引领潮流”的作用。
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现状可以简要地归纳为:发展很快,但是发展极不平衡。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全国院系调整之后,我国高校仅有9个英语教学点;到1966年初,23所高校设有英语系科;九十年代中,全国高校中有200多所有英语学士学位授予权;到了2005年,学科目录上英语本科点增至790个;到2006年底,又增至891所高校。这个发展速度可能是其他学科都无法比拟的。
在英语专业教学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院校之间学科建设和发展极不平衡。到2005年第十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审议结束之后,全国700多所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中,有一批新设点的院校,更有208所院校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的27所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院校之间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上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地域上的不平衡、教师队伍上的不平衡、学校领导关注的不平衡,最后集中体现在教学质量上的不平衡。
二、高校英语专业教学面临的挑战
教育部于1998年下发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在谈到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时,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所存在的5种“不适应”:思想观念的不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不适应、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不适应、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的不适应和教学管理的不适应。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面临着多种挑战,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5种:
1. 对教学理念的挑战
在英语专业大发展的今天,每个学校的英语专业在学科建设上究竟应该如何定位,又应该如何办出特色,这是每个学校都应该首先考虑的问题。
2. 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提出的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许多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但是究竟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为英语复合型人才,而在教学中又应该如何处理英语语言文学方面的课程与复合型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3. 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挑战
学生素质教育的提出使许多院校开始关注在课程设置中加入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的内容,但是现在要探讨的如何将人文学科的内容有机地融入英语专业的教学之中,特别是使我们的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4. 对教师队伍的挑战
英语专业的教学改革、教学计划的实施、人才的培养,总之,学科建设的各个方面都要依靠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来实现,而随着英语专业学科点的飞速增长,师资的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
5. 对教学管理模式的挑战
学分制是我国高校现阶段教学管理的基本模式,但是,如何使我们的教学管理模式适合英语学科的特点,有助于鼓励英语专业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助于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则是英语专业教学管理人员应该探讨解决的问题。
三、英语专业学科建设的几个关键问题
学科建设的重要性现在已经得到了几乎所有院校的重视,“211工程”的建设、博士点、硕士点、国家级和省市级重点学科点的评审,也使学校领导将越来越多的精力放在学科这一层次上。英语专业的学科建设包含3个关键环节:学科定位、学科特色、梯队建设;这3个环节其实涵盖了学校的多项中心工作,也代表了学科、甚至学校的整体水平。
1. 学科定位
学科定位有两个层次的内容:学校选择准备重点发展的学科;学科内部选择的主要研究方向。现在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许多学校,特别是新设立英语专业的院校,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科内涵不十分了解,有些学校甚至没有足够的重视。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学科目录将本科层次的英语专业定为“英语”,将研究生层次的专业定为“英语语言文学”。
在2004年开始的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试评估,特别是从2006年在全国范围开始的英语专业评估过程中,我发现相当数量的院校对英语学科内涵的了解存在一定的误差。其实,这种理解上的误差并不仅仅体现在这些学校的学科建设规划上,更主要的是从这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上,从毕业生所必备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上就可以看出来。
更有少数学校并不关心学科的内涵,甚至根本不知道教育部近年来下发的指导性文件,如1998年颁布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2000年批准下发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和2005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本科教学评估方案》。
我觉得英语(英语语言文学)学科的内涵起码应该涵盖“语言”和“文学”两个方面的内容,而具体的研究方向则应充分体现一个学校的传统优势和办学定位。
2. 学科特色
学科特色是一个学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依据,特别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更要避免“千校一面”这样一种办学倾向。
但是,特色并不是随意说说就行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个学校都需要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和积累,才有可能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得到学界的认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任何一个学校、一个学科的特色都与学校的传统优势相符、与学校的确立的培养方向相符、与学科学术梯队的现状相符。
3.梯队建设
学术梯队的建设是学科建设成败的关键,因为所有的学科建设工作,包括日常的教学科研工作都要依靠一支队伍来完成。
每一个成功的英语专业都有一支比较完整的学术梯队,其中有学科的领军人物(院长、系主任)、每个研究方向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一批从事日常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这支队伍在年龄、学历、学缘、学科分布等方面都应该与本学科确立的发展建设目标一致,而且能够满足本学科持续发展的需求。
最近几年,许多学校都非常重视学科带头人的引进。虽然人才的流动给西部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院校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是,应该看到这是人事制度方面的一个进步。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各学校应该更加重视原有教师的培养和提高。许多学校采用的“请进来”和“派出去”的办法已经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部分院校“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的人才理念更使他们能够摆脱地域的局限,为他们的学科建设争取到了更灵活、更及时、更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应该看到,我国高等学校的英语专业目前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学科建设方面的压力也很大。但是,在教育部的指导下,经过我们的努力,一定可以为我们这一专业争取到更加光辉灿烂的发展前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联系我们
contact us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电话:400-123-4567
点击图标在线留言,我们会及时回复